面對政府/一出事就指責 台灣根本危機 應以「信任、鼓勵」代替「反抗」 面對大陸/應簽「文化產業協議」把紅線攤開、法制化 讓文化人放心登陸

文化部長龍應台主持文化部成立兩周年記者會,龍部長在會前與部內同仁輕鬆交換意見。 記者楊光昇/攝影 從服貿爭議、到核四封存,英國經濟學人預言,台灣前途恐由街頭決定。文化部長龍應台昨天接受聯合報專訪時表示,台灣雖已在一九八七年解嚴,但「很深層的部分還沒有解嚴」,拿著威權時代同一把尺看現在的政府,「如果心底徹底解嚴,對政府的態度不會是一味的反抗」,而會多一點信任、鼓勵,並懂得分辨盲目的批判。

面對大陸的陰影,龍應台認為台灣必須克服情感的衝動,而以「更大的冷靜」和知識面對。大陸對網路、出版自由設下的種種紅線,她認為「不能妥協、非踩不可」。她主張兩岸以「兩會」的高度簽定「文化產業協議」,「把文化的紅線攤開、法制化,不要猜來猜去」、「負責任的政府就要去談,不要懼怕」。但台灣現在氛圍下,「現在是零,連開始都沒有」。

越南排華暴動發生後,龍應台說,一出事,台灣民間「手指馬上指向政府」,而不是檢討越南政府。這種「永遠批評政府」的社會氛圍讓她憂心。這種對於政府的信任危機,「不是政府的危機,而是台灣根本的危機。

她憂心,台灣社會如果走到「連在十字路口看到紅燈,都會懷疑紅燈是假的」,還談什麼方向、目標?對於經濟學人所預言的「街頭決定」論,她直言「那是一個可怕的未來。」

龍應台觀察,民間對待政府的態度,停留在戒嚴時代,「反抗權威權力就是道德」;但現在的政府是我們一票一票選出來的,怎麼跟過去比?現在最新的挑戰,是掌握知識權,知道什麼時候該批判政府、什麼時候又該當政府的後盾,「這需要更深沉的深思明辨」。

歐洲因為全球化、勞工權益、核能、環保等問題,也常有大規模群眾運動,旅德多年的龍應台表示,法、德等國的抗議行動比台灣更暴烈,但傳統媒體仍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,不會因網路崛起失去深度的分析,對社會發揮重大影響力,「愈容許衝撞的社會,愈需要自我紀律!」

之前民間盛傳兩岸將簽文化協議,龍應台澄清,文化部不曾推動此事,「兩岸文化產業協議」目前也僅止於她的想法,沒有跟江內閣討論過。

但龍應台表示,她理想中的「兩岸文化產業協議」不是北京的版本、也非應北京要求提出,而是台灣「化被動為主動」提出的版本。包括電子商務、出版書號、審批制度等,都應該在協議中具體規範,讓文化人放心地到大陸開拓市場。

但因「不信任政府」的社會氛圍,讓兩岸文化產業協議這類重大議題「沒人敢談」。龍應台說,台灣人對政府的態度能以「信任、鼓勵」代替「反抗」,「從心底徹底解嚴」,政策才能推動、社會才能進步。
22EA4D085D525944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soawe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